《三国演义》相关信息汇总
一、作者相关
罗贯中(约 1330 年-约 1400 年),名本,字贯中,号湖海散人,元末明初小说家,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(即《三国演义》)的作者。山西并州太原府人,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《隋唐两朝志传》《残唐五代史演义》《三遂平妖传》《水浒全传》,尚存杂剧《宋太祖龙虎风云会》。
毛宗岗(1632~1709 以后),字序始,号子庵,生于明崇祯五年,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。毛宗岗版《三国演义》在情节上变动很大,不仅有增删,还整顿回目,修正文辞,改换诗文。现在常见的《三国演义》主要是毛版修改过的。
二、内容结构
内容梗概:描写从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,前后 97 年(另一说近 105 年)的历史风云,以刘备、关羽、张飞和诸葛亮等为中心人物,贯穿群众“拥刘反曹”思想倾向,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间军事、政治、外交斗争,描摹波澜起伏、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,揭示当时社会腐朽黑暗,谴责统治者残暴丑恶,反映群众对政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及反对战争割据、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,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、群雄逐鹿、三国鼎立、三国归晋五大部分。
结构特点
描写战争:战争形式多样化,包括陆战、水战或水陆混合战,攻战、守战,伏击战、偷袭战,阵地战、游击战等;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,如曹操南侵为统一大业,刘备联吴抗曹为立足振兴汉室;胜负系于智谋,关键在于运筹者智能,与斗智用计相关;着重写人,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等,通过几场交锋塑造人物性格。
结构艺术:以魏、蜀、吴三国兴亡为纵线,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,九十多年兴亡史分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、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、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三个阶段,穿插三国纷争及各种战争和文臣武将奇谋险计,传统章回小说结构回合前后呼应,分散中有集中,首尾一贯,形成统一小说系统。
语言特色:采用浅近文言,明快流畅,雅俗共赏,笔法富于变化,对比映衬,旁冗侧出,波澜曲折,摇曳多姿。
三、人物形象
刘备是“仁”的代表,“生得身长七尺五寸,两耳垂肩,双手过膝,目能自顾其耳,面如冠玉,唇若涂朱”,“跨下黄鬃马,手掣双股剑”,作品通过大量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其抱负远大、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,更主要的是渲染其宽厚仁义的特点,是中国文化精神中“仁”的体现者。
关羽是“义”的代表。
张飞是“勇”的代表。
诸葛亮是“智”的代表。
赵云是“忠”的代表。
四、出版信息
《三国演义》的出版社有很多,如人民文学出版社、中华书局出版社、上海古籍出版社、长江文艺出版社、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