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乾隆的养生之道
乾隆 42 字养生诀:“齿常叩,津常咽,耳常弹,鼻常揉,腿常运,面常擦,足常摩,腹常旋,腰常伸,肛常提,食勿言,卧勿语,饮勿醉,色勿迷。”
吐纳肺腑:几十年坚持黎明即起,做深呼吸运动,进行体操、太极拳等锻炼。每天早晚还各做 30 40 次叩齿活动,以固齿祛疾。
活动筋骨:自幼爱骑马射箭,更精于马术。当了皇帝后,常以骑射为乐,八十岁高龄时,还骑马围射。
十常四勿:
“十常”:齿常叩(先叩大牙,再叩前牙,次数不限。然后以舌头抵上腭,再满口搅动,待唾液增多时,鼓漱十余下)、津常咽(古代称服玉泉法。用舌抵上腭,待唾液增多时咽下)、耳常弹(以两手掩耳,手指贴住脑后,然后以食指压在中指上,再用食指弹后脑部二十四次)、鼻常揉(以两只手指按捏鼻梁左右三十五下)、睛常运(将双眼向左右运转各十四次,紧闭片刻,忽然大瞪)、面常搓(静坐闭目,以两手搓热拂面七次,以漱津涂面,行之半月,可使皮肤光润)、足常摩(两手左右交互,擦脚底涌泉穴二十四次,可以明双目)、腹常旅(宽开裤带,用两手摩腰眼二十四次,可以固精)、肢常伸(做些强度不大的健身体操,包括两臂左右如挽弓,或两手双拓如拓石;或高坐伸腿。各二十四次,以去四肢风邪)、肛常提(临睡前,在床边平坐,然后闭气,以舌抵上腭,以目视顶门,同时收缩肛门,用两手擦摩两肾穴各一百二十次)。
“四勿”:食勿言、卧勿语、饮勿醉、色勿迷。
适时进补:根据身体需要,按照季节、气候的变化,有针对性地吃一些保养身体的滋补品。
古代皇帝选妃的步骤
明代:
朝廷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色 13 岁至 16 岁的淑女五、六千人,付出一些银币作为聘礼后,责令其父母在某年某月送到京师。
皇帝分遣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,每百人排成一行,按年龄大小排好,逐个察看,第一批淘汰 1000 左右稍高、稍矮、稍胖、稍瘦的女子。
次日,留下的女子们仍像上一天那样列队,太监们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的眼、耳、口、鼻、头发、皮肤、颈项、肩膀、背部等,一一筛选。继而又让她们自报姓名、年龄、籍贯,以观察她们的音色和神态,又淘汰 2000 余人。
第三天,太监们以尺量那些秀女的手脚,再叫她们走几十步以观步态,再除去 1000 左右的不合格者。那最后 1000 余人又被一些稳婆带入密室,“探其乳,嗅其腋,扪其肌理”,经过又一番令人难堪的折腾之后,入选者只余下 300 余人了。
这 300 余名女子被禁在宫中一个月,由专人熟察她们的性情言论,进而判定她们的性格、作风、智愚与贤惠否,通过这一过程,挑出了被认为是“秀色夺人,聪慧压众”的佳丽不到 100 人,即被收为宫女或封为妃嫔。
清代:
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 13 岁不到 17 岁的女子,都必须参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选。
顺治朝规定: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 13 岁不到 17 岁的女子,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选,17 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。乾隆五年(1740)进一步规定,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,下届仍要参加阅选。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,即使到了 20 岁也不准私自聘嫁。
到清末光绪年间,参选秀女的年龄,最小的是 11 岁,大的可达 20 岁。
每到要挑选秀女的时候,先由户部奏报皇帝,奉旨允准后,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,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,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,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,皇帝决定选阅日期。
各旗选送的秀女,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。秀女们抵达京城后,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,坐在骡车上,由本旗的参领、领催等安排次序,称为“排车”,根据满、蒙、汉排列先后次序。
宫中的御花园、体元殿、静怡轩等处,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。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,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。通常是五六人一排,供皇帝或太后选阅,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,甚至一人一排的。
如有被看中者,就留下她的名牌,这叫做留牌子;没有选中的,就撂牌子。然后,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,复选而未留者,也称为撂牌子。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,还有两种命运: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;一是留于皇宫之中,随侍皇帝左右,成为后妃的候选人。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,手续会更为复杂,初次“引阅”之后,屡屡“复看”,有“记名”的,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;有“上记名”的,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。还要经过“留宫住宿”进行考察,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,其余的都撂牌子。
三国时期的人物
曹魏政权:曹操、曹丕、曹睿、曹芳、曹髦、曹奂
蜀汉政权:刘备、刘禅
东吴政权:孙权、孙亮、孙休、孙和、孙皓
熟知人物: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孙坚、孙策、周瑜、鲁肃、黄忠、马超、袁绍、袁术、吕布、王佐、蒋干、夏侯淳、黄盖、陆逊、许褚、张辽、孟获、马稷、姜维、司马懿、司马昭、邓艾、华陀等
其他人物:许楮、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蒋钦、周泰、丁奉、朱桓、陆逊、顾雍、张昭、张鲁、陈琳、廖化、庞统、马良、马谡、蒋琬、刘备、张飞、赵云、颜良、文丑、韩当、程普、张和、刘表、程昱、于禁、李典、乐进、庞德、孔融、杨修、魏延、郭淮、袁绍、荀或、郭嘉、钟鹞、钟会、陈群、司马懿、诸葛亮、黄忠、李严、董卓、吕布、贾诩、张辽、徐晃、关羽、马超、法正、姜维、孙坚、太史慈、甘宁